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第四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圆满举行

    时间:2025-09-28 08:43 来源: 作者: 阅读:

    9月27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信阳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犯罪学学会被害人学专业委员会、《犯罪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在信阳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犯罪数智化治理与数字犯罪学知识体系建构”,由“数字时代犯罪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犯罪学实证研究”、“《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与轻微犯罪治理研究”、“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研究”和“金融犯罪治理研究”五个单元组成。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温州市公安局等实务部门的九十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犯罪数智化治理和数字犯罪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新议题。

    开幕式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名誉会长王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原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检察官、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万春,信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本海,信阳市政法委副书记于涛、信阳市法学会秘书长王义出席论坛开幕式。信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龚立新主持开幕式。

    余本海致欢迎辞,介绍了我校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和法治工作基本情况。万春结合检察机关实践,强调推进犯罪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检察的推进进程折射出犯罪数字化治理的现状、风险与挑战,其转型路径、成效与问题对全面建设数字化犯罪治理体系具有样本意义,值得犯罪学界持续关注和深化研究。王义介绍了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的法治实践和立法成效,并表示论坛汇聚的智慧,必将为平安信阳、法治信阳建设注入新动能。于国旦代表王牧致辞,提出应当推动犯罪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变革,构建中国犯罪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数字犯罪学,加强犯罪学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合力推进犯罪治理现代化。

    开幕式后,余本海、龚立新、于涛与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严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吴宗宪为获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颁奖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王志远主持。

    第一单元

     

    随后,论坛进入学术研讨环节。该单元的议题是“数字时代犯罪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本单元由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犯罪研究》主编、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应培礼,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刘晓梅共同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凌认为,“习近平刑事法治建设、治理犯罪理论”彰显出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总体特征,为创新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转化人类刑事法治文明成果提供了基本遵循。信阳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向朋指出,当前应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运用多学科合作的方法推进犯罪学研究的绿色化,犯罪学要积极应对绿色革命加快绿色犯罪学本土化研究,在比较犯罪学研究视野下促进绿色犯罪学对外交流。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郭恩泽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衍生出数字技术改革,中国本土化犯罪体系构建也要围绕其核心要义,确保新时期犯罪学知识体系的确立。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希指出,对我国来说,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新型网络财产犯罪的挑战需要围绕增强网络系统防御能力与对网络空间的监控能力这两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吴宗宪,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于国旦,河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夏,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副教授詹奇玮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第二单元

    该单元的议题是“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犯罪学实证研究”,本单元由《河北学刊》副编审赵新潮,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王康庆共同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许博洋认为,法治文明会通过由犯罪治理评价与感知正义所组成的“功能性—表达性”关切传导路径,对司法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盛嘉骏指出,刑罚制度良性运行可以使人感到法律是正义、有效、可靠的,提升公众的法律信任,进而减少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林树建认为,作为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群体的法治认同是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尺,应重视青年法治认同的“知行合一”。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一级警长陈笛指出,多元主体可以从构建压力源头的预警识别与前置干预体系、压力传导链的动态阻断,以及压力后果的行为调试与缓冲方面实现校园欺凌治理的质效提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赵军,北京化工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金鸿浩,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夏一巍,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蒋济泽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独到的评议。

    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议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与轻微犯罪治理研究”,本单元由《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副主编、研究员叶萍,《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张瑞臣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海清指出,新《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未成年人条款,旨在更有效治理未成年人轻微犯罪并完善矫治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桑宇认为,微罪立法需从观念、实体、流程三个维度进行控制,以防过度犯罪化。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吕行提出,网络社会轻微犯罪治理呈现预防性转向,需在政策有效性与刑法基本原则间寻求平衡。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郑二威强调,为消除犯罪标签,应体系化构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明确范围、程序与配套措施。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陈家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冠煜,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雍自元,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曾文科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评议。

    第四单元

    该单元的议题是“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研究”,本单元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副教授胡隽,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郭泽强主持。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袁小玉副教授指出,《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后要求对特定未成年人采取矫治教育措施,但实践中存在措施分散等问题,亟需在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标准等来提升措施的实效性。信阳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朱茂磊副教授提出,《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学校设定了家庭教育指导职责,但仍面临观念、资源、制度三重障碍,需针对性解决。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成成指出数字时代需将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治理体系化嵌入教育法典,以教育预防破解治理困境。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崔雪岩则分析了未成年人专门矫治教育措施所兼具的双重属性,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阐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开元,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犯罪研究》副主编、中国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虞浔,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犯罪研究》副主编吴羽,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朱光星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透彻的评议。

    第五单元

    该单元的议题是“金融犯罪治理研究”,本单元由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研究员,《南京社会科学》编辑吴海瑾,《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周莉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童俣菏认为,集资诈骗罪中,“资金去向”与“项目盈利可能性”是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条件与裁判关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案例研究院研究助理赵恒指出,洗钱罪司法适用标准模糊导致量刑失衡,需明确量刑标准以提升治理效能。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许燕佳认为,经营虚拟货币永续合约平台不构成非法经营罪或开设赌场罪,应视情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论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燕永輝指出,金融诈骗罪保护法益具有双重性,即作为直接客体的金融信用交易秩序与作为间接客体的财产法益。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印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洁,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时方,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袁方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精准的评议。

    闭幕式

    第四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五个单元的议题研讨圆满结束后,进入闭幕式环节。闭幕式由信阳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吕东亮主持。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严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王平,信阳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古瑞华作总结发言,论坛顺利闭幕。至此,第四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顺利闭幕!